明末最强钉子户_第587章 温公鱼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587章 温公鱼 (第2/3页)

足轻重的小卒,他们或许会毫不犹豫地模仿甚至窃取此法。

    但此刻,他们却不敢轻举妄动。

    平虏伯的威名响彻天下,一旦惹怒了他,让商贾们在途中遭遇建虏或是蒙古鞑子,谁又能保证自身安全?

    尽管他们背景深厚,与洪承畴、王恩宠等要员关系密切。

    但未必他们的后台愿意为了他们与温越翻脸。

    因此,与温越合作分成,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。

    而各总兵背后,则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商贾网络。

    他们是辖内诸多商贾的保护伞或合作伙伴,境内众多产业中都有他们的份子。

    边疆军队与境外势力的暗中勾结,实非新鲜事。

    远在满洲势力崛起之前,蒙古的强盛就已催生出边关将领的地下交易。

    各类禁售商品的走私成为敛财捷径。

    当然,将军们不会亲自下场,他们幕后操控,与大小商贾合作,共同分羹。

    这些边防总兵,自然要维护那些与他们利益捆绑的商贾,同时也为自己谋取财富。

    一时间,请求会晤温越的拜访者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温越未曾料到,自己的一时灵感竟引发如此轩然大波。

    最终,他委派辎重营的孙截散与各方商谈,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。

    共同创立了一家规模宏大的渔业公司。

    参与其中的不仅有温越本人,都督洪承畴、监军张霖若、王恩宠,以及众位总兵,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商人。

    协议中特别规定,所有加工的鱼干将冠以“温公鱼”之名。

    并统一使用青牙标识,这一提议得到了一致认可。

    青牙品牌如今声名远播,其商品被视为优质精品的象征。

    许多青牙堡的产品,甚至已流入外地市场,成为许多有钱人的追捧之物,更不必说那些精良的兵器了。

    贴上青牙的标签,商品仿佛瞬间提升了档次,更受消费者信任。

    这与后世某些商品,明明国内生产却标榜合资,或冒充进口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    不过这是好事,温越对此乐见其成。

    鱼干商行的成立,如一阵春风,让周边渔民和武龙水师瞬间炙手可热。

    他们纷纷投身于捕捞的热潮中。

    武龙水师,这个曾是孙承宗麾下师的统称。

    不过,在宁远大战中遭受重创。

    虽有重建,却已难复当年盛况。

    如今,除了承担后勤补给,水师将士们也找到了新的使命——海捕,为部队和商行带来了新的活力。

    渔民、擅长水性的军户以及运粮的民夫,都被这股热潮所吸引,纷纷下海。

    一时间,辽东周边这片海面,千帆竞发,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。

    正值渔季,短短几天,各类海鱼便被大量捕获。

    作坊里,大锅鼎立,鱼儿经过去鳞去内脏后被煮至软烂。

    然后在石板上晾晒,再用石磙碾压,一排排鱼干渐渐成型。

    当然,这只是最基础的鱼干制作。

    青牙军的鱼肉罐头则更加讲究,鱼肉切块煮熟后,加入酱油、砂糖、蚝油等调料。

    有时还会加入蔬菜以补充营养,密封保存后,不仅味道鲜美,还能长时间储存。

    这种鱼肉罐头主要在振兴商行位于松山堡的新作坊生产,除了满足青牙军的需求,还供应给各军的军官。

    甚至销往大明各处,成为富户们的美味佳肴。

    鱼肉罐头的生产刺激了陶瓷业的繁荣,因为需要大量的陶瓷罐。

    也因鱼干需求量巨大,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。

    因此,除了渔民,许多军户和运粮民夫也找到了新的工作机会。

    时下的百姓,智慧如珠。

    他们更倾向于实物——粮食,而非金银。

    但在支付工钱时,哪怕是用鱼干,也总能被接受。

    温公鱼,这三个字,在军民心中迅速升格,俨然成为继粮食之后的另一生存倚仗。

    对军民而言,只要能有肉吃,他们便心满意足,不会有过分的奢求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温越,带着他的护卫队,以及祖柏、种才限、钟阳眺等青牙军的将领,自马娘宫出发,一路东行,目标直指南海岸。

    海浪翻滚,空气中夹杂着浓郁的海腥味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